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反抗选择的增多?

在anbu的文章中再次看到了一个曾经了解到的观点:过多的选择造成人们无所适从,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下降。记得在第一次接触这个观点时,也曾引起过我的困惑,似乎我也曾经有过这种感受。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次看到这个观点,我已经不再感到疑惑了,尽管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已经接受并适应了这种现实。

我在选择的权利中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对于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实际上是无法预测的,因为选择的结果涉及到的因素过多,而在进行预测的时候即便将所有外部因素的考虑周全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在实际选择后自身的参与,这些因素都会因之改变,因此预测的结果将不再具有意义。

但我们通常还是存在最好的选择这么一种概念,但最好的选择此时的定义是指就个人角度而言,在某个具有局限性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的最佳选择。很多时候这种选择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其结果是否真的最佳从来没有人知道。不过既然无法预测结果,那选择时受这种概念影响所做出的选择也就显得是合情合理的了。而这个选择的做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需求。个人的需求所涉及到的因素同样十分复杂,但本文无意讨论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同样是因人而异的。

在我看来,当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清晰时,要做出选择并非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之所以许多人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会无所适从,我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无法清除地了解自身的需求,因此缺少一种对选择的过滤规则,这自然会造成选择的困难。而第二个原因则是人性的贪念,在选择中有多个选项均可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希望在其中找到最好的。

对于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同类选择中随意挑选一个进行实践尝试,在实践尝试之后通常都会对自身的需求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而对于第二个原因,我认为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调整心态。在需求被满足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些选择对于自身的价值的等同的。而就我个人的选择原则而言,我更偏向于在第一次选择时选出的选项是与选项过滤规则(即自身需求)最为匹配的,也可理解为满足需求所耗费的成本最低的。

但似乎在更多的人的概念中,最好的选项可以理解为可满足最多的需求的一个选项,即便这些需求自身根本不存在。当然,在某个意义上这可以理解为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希望借此来发掘出自身尚未意识到的需求。然而在过滤器和供过滤的资料足够完善时,这种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恐怕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挑选一个在当前情况下可满足最多需求的选项,这样如果日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需求也就不必再另外做出挑选,省时省力。

但当选择者有了新的需求的时候,很可能又有新的满足更多需求的选项出现了,那这时又应如何选择呢?如果盲目地追求满足需求最多的选项,不仅花在选项过滤上的成本(即时间)更高,而且也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对于选项过滤器的排序规则是类似于目前搜索引擎的相关性排序,按照与搜索限制条件(过滤规则)的匹配程度来排序结果项,尽可能地做到精确的定位。如果在匹配程度以及实现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我认为随意选择其中一个选项即可,无需浪费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上面,过滤器所做到的已经足够好了。

第一种原因造成的选择困难,我想无论选项的多少都不会对其起到什么改善作用。而当进行实践尝试,清除地了解自身的需求后,难道不是可供选择的选项越多找到符合需求的选项的几率更大吗?而在这种情况下,选项多相比选项少而言唯一的弊端就是花费在过滤的成本(花费的时间)高了,但相对而言,选项多时选择出的最佳选项比起选项少时的最佳选项的价值更高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而过滤器的自动化是一种比如趋势,当过滤器自动化后,过滤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这种弊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因此我认为这种选择过多造成人的幸福感降低的观点,在拥有足够好的过滤器时是不成立的,而反抗所谓的Web 2.0的“自由的专制”所带来的多种选择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选择的增多是我们进入丰饶经济时代的一个标致,而Web 2.0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自然会体现这种特征。Web 2.0服务所突出的个性化需求正是通过选择的增加来满足的。反抗选择增多实际上也意味着我们要从丰饶回到稀缺,已经体会过丰饶经济的产物的用户,又怎么可能接受这种转变呢?因此比起因习惯稀缺而带来的不适相比,尝试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过滤器才是在丰饶经济时代下过的更好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作品作者为IwfWcf,首发于IwfWcf's Blog,转载请遵循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许可协议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2 条评论:

秦锋 说...

Are you talking about G.F.W?

IwfWcf 说...

汗,这也太敏感了吧。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G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