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Other”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Other”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Windows 7下Acer Aspire 4930G的摄像头图像倒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因为平时基本不和别人视频,所以虽然自从装了Windows 7后就发现有笔记本内置摄像头的图像倒立的问题却一直懒得去解决,近期因为母亲出国了有时会需要视频聊天,所以刚刚花了半个小时去折腾,Google到了一堆毫无帮助的废话后各种沮丧之时的某个胡乱尝试成功解决了......特此记录一下希望能帮助其他受此问题困扰的用户。

我Google到的解决方法基本都是叫你去官网下载正确的驱动安装,但Acer提供的Aspire 4930G的Windows 7摄像头驱动实际上只是一个叫Acer Crystal Eye Webcam的软件的安装程序。因此这个方法是不适用于Acer Aspire 4930G的,同样面临这种情况的其他用户也可以尝试一下下文提到的解决方法。

经过测试发现,其实Windows 7系统自带的驱动已经包含了可以适用于Acer Aspire 4930G的内置摄像头的驱动,但默认安装的驱动却不是该驱动,这才导致了这个问题。因此解决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引导系统去安装正确的驱动。如果安装的是错误的驱动,设备管理器里摄像头设备显示的名称应该是"USB 2.0 UVC HD WebCam",在该设备名称上鼠标单击右键,点击选择"更新驱动程序软件",在出现的窗口中点击选择"浏览计算机以查找驱动程序软件",在下一步中点击"从计算机的设备驱动程序列表中选择",在出现的窗口中点击选中"USB Composite Device",点击"下一步"就完成了。

final step

安装完成后现在安装的错误驱动会被覆盖,然后系统会自动安装正确的驱动。正确的驱动安装完成后显示的摄像头设备名称应该是"HD Video WebCam"。

Device Name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参加2008中文网志年会

难得今年在我所在的城市举办而且又是周末,我实在找不到什么借口能够说服自己不参加了,遗憾的是15日我要参加NOIP复赛就无法出席了,预定16日将会参加,希望借这个机会能够和各位Blogger以及本Blog的读者见一下面。因此邀请您在当日与我共进午餐,有意者请与我联系。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Blogging一周年回首

去年的9月12日,我开始在Blogger这个平台进行Blogging。转瞬之间就过去一年了,我尝试从众多零散的记忆碎片中整理、组织出一个轮廓,回首和概括这一年的Blogging。不过这不是我的第一个Blog,我早在2003年就接触到Blog这个应用,正如我在不要妄图为应用定义中所记述的那样,受当时的BSP为Blog的定义影响,我对Blog的概念只是一个可在网络上公开的日记本。出于尝鲜,我在Blogcn上建立了我的第一个Blog。我早期的Blog似乎更偏向于Twitter的定位:What are you doing?文章基本上都是十分简短的记述当天做的一些事情。不过由于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很快我就放弃了继续更新托管在Blogcn上的那个Blog。

此后又陆续在美丽元素和MSN Space中建立过Blog。之所以选择在MSN Space建立第二个Blog是由于当时我的常用IM是MSN,而MSN当时为了推广MSN Space,在新版中新增了联系人Space更新通知功能。这个功能在我看来是十分成功的,我正是因为看到了联系人旁边的那个黄色的星号才知道了MSN Space。并且MSN利用IM作为载体,很好地在联系人的Blog之间产生了互动效果。由于这个Blog是要给联系人看的,我尝试用一种较为认真的态度来Blogging,并且希望文章能体现出我的一些个人特色。但由于文章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类型,我还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而中断了更新。

至于在美丽元素建立Blog则是因为对美丽元素这个社区的喜爱所致。当时是打算将该Blog用于摘录一些我个人喜爱的IT类的文章,但因为那段时间的事情比较多,只更新了3篇就停了。美丽元素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访问美丽元素的域名自动跳转到了一个陌生的网站,不由得产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

PS:这三个Blog或被我删除,或者被我关闭了公开访问权限。如果有对我隐私有兴趣者不必费力气去翻查了。

而此后就一直没有再开过新的Blog了。但在2006年的那个暑假,我因为使用Google搜索的关系,被引导到了月光博客中。第一次时还没太在意,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后就离开了。但后来又因为使用Google搜索的关系,接二连三地被引导到月光博客中,这才让我开始留意这个网站。我发现月光博客上的文章的质量普遍较高,而且月光博客的模板我很喜欢,就订阅了他的Feed并因为月光博客的关系开始留意其它Blog。

PS:当时我是用Maxthon自带的Feed阅读器来阅读Feed的。虽然早已知道Feed阅读器的存在,但我以为效果都是一样的,根本不知道可以直接在Feed阅读器中进行全文阅读。我直到两个月之后才接触到Google Reader,这才知道自己竟然主动将全文Feed阉割为了摘要Feed两个月......

在阅读了2个月的Blog后,出于对Google的喜爱。我选择了Blogger作为Blogging的平台。其实我早在2004年就注册了Blogger的帐号,当时似乎是由于在CB上看到Blogger的后台进行了初步的中文化的新闻才去注册的。并且在上面发了几篇和托管在Blogcn的那个Blog类似的文章,然后就废弃了。不过凑巧的是在此之后到2006年8月BlogSpot都是处于被封状态。而我恰恰在BlogSpot解封不久的时候选择了Blogger作为Blogging平台,也许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我选择Blogger作为Blogging平台时我并不知道Blogger已经推出了功能强大的beta版。我最初Blogging时用的还是那个连标签功能都不具备的旧版Blogger,不过刚开始用时是抱着一种不用管理标签的懒人心态来用的。因为最初对IwfWcf's Blog的定位是个人网络日志,大概等同于托管在MSN Space的定位吧,只是内容方面将更多的涉及IT。不过在用了接近20天后,我终于开始对旧版Blogger功能的简陋感到不满,正在策划搬家时却意外地得知Blogger在9月初就推出了功能强大的beta版。在升级到Blogger beta后,我对Blogger的功能感到十分满意,也就放弃了搬家的打算。

在10月份时,由于准备将Blog的受众面定位在关注互联网的用户,因此将Blog主题调整为IT资讯与评论。资讯文章主要采用摘录其它网站的信息的方式进行发布。在1个星期后,我意识到这些信息对于读者而言没有多少价值,我的Blog的读者应该同时也是我摘录信息的信息源的读者。因此不再发布发布非原创的纯资讯类文章,资讯类文章的形式主要采用部分摘录,并加上自己的原创评论。

PS:从我开始Blogging时起,我摘录/转载文章全部都是按照原文作者的授权要求附上原文链接的。因此我从来没有抄袭的记录。

在Blogging进行了2个多月后,BlogSpot再次被封。在这段时间内我测试了各种其它BSP的服务,感觉都无法像Blogger一样满足我的需求,因此打消了搬家的打算。而此后就开始了被GFW玩弄于股掌之后的耍猴生活,BlogSpot被封成了家常便饭,在2007年7月之前的封锁一般都是封锁1个月后解封3个月。而2007年6月之后则再次进入了长期封锁阶段。但由于没有其它BSP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且出于一种反抗GFW的心理(我经常YY某天我的Blog能在长期被封的状态下获得极高的订阅数,并利用我的影响力来使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GFW),我再也没有萌生出搬家的打算。

PS:我之所以不选择搭建独立Blog是因为维护的繁琐以及不希望在国内购买域名和虚拟空间。在国内购买域名和虚拟空间随时面临物理和谐,而且还等同于进行了实名登记。而由于某个不可逆的因素,我没有便捷的支付手段可以购买国外的域名和空间(虽然我没有在我的Blog投放Google AdSense广告的打算,但由于这个因素,我同样不具备成为AdSense广告发布商的资格)。

在2007年2月,我翻看了我6个月来的文章,再次对我的Blog主题进行了调整,更准确地定位为关于Google观察和互联网评论的IT Blog。同时,有了6个月的Blogging经验的我开始发现我的Blog的文章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在10月开始就不再采用全文摘录的方式提供资讯了,但由于摘录的信息源比较单一,且摘录的内容占全文的较高比例,很容易导致被搜索引擎判断为复制内容进行降权。出于SEO的角度考虑,我开始增加摘录的信息源,并且自己开始择写和翻译部分资讯内容。但由于这一学年的后半学期我要参加一个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很重要的考试,因此我Blogging的时间并不充裕,我还是选择了部分段落直接摘录的形式来发布。但由于内容的相似度较高,还是导致了部分网页因此被判定为复制内容。

于是从2007年6月我的考试结束后开始,我对于资讯内容全部采用根据自己理解,重新择写的方式进行发布,不再直接复制任何资讯内容。而且更进一步地使文章类型接近我的Blog主题定位,基本不再发布不具有观察价值的资讯类文章。

这一年来的Blogging带给了我很多收获,比如通过Blog这座桥梁,将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特质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我的Blog的活跃读者(指与我进行的互动交流频率相对较高的)有很大一部分是Blogger的用户。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BSP作为一种社区的凝聚力(此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在访问不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同一个BSP的用户之间的亲密程度会更高),以及Google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忠诚用户数量。并且由于Blogging的素材积累的需要,我阅读了许多Blog,这极大地扩展了我的视角和观点,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快乐。我养成了一种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所见所闻的习惯。虽然很多观察和思考并没有以Blog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使我获得了许多新的见解和体会,相信这个习惯将会使我终身受益。我希望我日后Blogging时能以更加独特的角度进行发现和观察,并进一步发掘Blog的价值。

2007年9月9日星期日

我最希望能发生的5件事

在一周前接到大地(GG传说中的马甲之一?)同学的点名,邀请我参加写自己最希望这个世界发生的5件事,在拖了一周之后,应邀参加这个游戏。不过除非游戏规则明确要求,为了避免一些让双方难堪的情况,我个人不喜欢点名要求别人参加。如果哪位读者喜欢这个游戏请自行发文参加,不过我希望如果你是在我的Blog看到这个游戏并决定参加,能回复告知我一下。

1.获得穿越时空的能力,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历史

这是我最希望能发生的事情。历史应该算是我最喜欢的科目之一了,不过每次看到历史书上那些空泛的,受当代政治所影响的记录,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失落。尽管在互联网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料,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法验证其记载的真实性以及无法获知记载者自身的观察角度。所以我很希望能获得这种穿越时空的能力,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历史。但我不希望参与来改变这些历史,我仅仅希望获得一个机会来让我从一种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当然,我也希望能利用这种能力来获知我在别人心目中的真实形象。

2.到桃花源一游,感受一下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

我想我自己都很难想像,我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虚构出来的这个独立于尘世的理想社会的着迷程度。我曾经信仰互联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相信互联网最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桃花源这种理想社会。因此如果我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社会,互联网乃至目前尘世间的一切事物对我而言又有何留恋价值呢?只要此生能体验一次,我想我不会再有遗憾了。

3.得到一种豁免权,将我曾经想过的所有疯狂的事情都做一次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我很赞同Mr.6所说的人生在世应该做一些特别的事情,留下一些印记,这些印记才是别人心目中自身形象的真正决定因素,自己在人生晚年值得回忆的经历。但受到种种限制,我一直没有将我这些疯狂的设想付诸实现,我想如果我在有能力实现的这些时间里没有将其完成,我真的会感到很遗憾。因此我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是,我目前所做的正是为了日后有足够的资本来获得这种权利。只是当我真的有这种权利的时候,我还有这种能力来做这些事吗?

4.摧毁那座据说是永远不会倒塌的防火长城

当然,我想这个应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梦想。摧毁防火长城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使网络封锁消失,这是一种为获得言论自由的权利而进行的抗争胜利的决定性标志。各种各样的内容审核、封锁为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进步筑起了一道道的阻碍的城墙,只有推翻了所有的这些城墙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平的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靠我们自己

5.网络与物理世界完全融合

这个是我从接触互联网开始就有的一个梦想。我幻想我可以在网络中突破现实中的一切繁琐、落后的限制,我希望网络能与物理世界完全融合,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不再存在。可以看到的是,这是目前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个融合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只是对于这样迫切的渴望来说这还是太慢了,不过能见证和参与这件事的完成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吧。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停止Blogging至7月19日

明天要去四川九寨沟旅游,大概19日凌晨能回到广州,然后当天要搬家。此外这几天忙着买东西,造成没有时间进行Blogging,望见谅。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解决信息过载的神功的练习指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空前膨胀,而Feed应用的出现更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量和获取速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一个众多Feed Reader使用者普遍受到困扰的新的问题出现了:信息过载(所谓信息过载即你的Feed Reader已经积累了你永远都读不完的未读数)。本文将提供解决信息过载的神功的练习指南

第一层、伤己及人

所谓“伤己及人”即将所有读不完的Feed Item作"mark all as read"的处理。但如果你只练到了神功的第一层那正如其名,只能取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效果,因此在掌握神功第一层后切忌骄傲自满,一定要持续学习才能最终掌握神功的全部精髓。

第二层、葵花宝典

所谓“葵花宝典”正如其名,“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此神功的第二层即是通过将Feed Reader上的订阅Feed数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按对Feed的需求级别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保留)以保证你每天的阅读量在一定相对恒定的数值,而这个数值是你的最大阅读极限。但神功第二层仍存在很明显的不足,这样你需要的信息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即你得到的信息只是阉割版的信息,这不符合Feed应用的要求。

友情提示:第三层神功的开篇语是“无需自宫,也能成功”,结语是“就算自宫,未必成功”。

第三层、火眼金睛

和前两层不同,要练就神功第三层需要有长期的信息过载经验。只有在经过长期的极其痛苦的磨练以后才能练就神功的第三层。神功第三层练就后,你已不再需要通过阉割自己需要的Feed来控制信息数量,这种低层次的过滤方法了。你已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你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信息对你的价值而进行相应的过滤处理。此时你只需要结合神功第二层的精髓,对信息海洋中的大量Feed进行一个粗略的过滤已可解决普遍的信息过载的情况了。但如已进入信息过载的究极阶段,请继续练就本神功的最后一层。点击查阅我的练习成果

第四层、化实为虚

此层为本神功的最后一层,内功心法由蔽派创派始祖Nings掌门传授。此层练就后将可应对所有信息过载的情况。此神功本为本门机密,但因Nings始祖本着拯救苍生于苦海的宽宏信念,先已将其内功心法公之于众。本层无具体的招式指导,能将其发挥到何种地步全看个人资质。

“化实为虚”的内功心法是:把你所有的未读送给所有Feed Reader使用者。

不明白?当所有Feed Reader的使用者都信息过载时,由于没有对比对象,信息过载也就消失了。

备注:练习本神功请依照受信息过载影响程度的深浅以及个人资质的高低自定选择连就到何种层次以及从何种层次开始练习。但如果试图跳层练习切忌小心走火入魔。

我本着蔽派拯救苍生于苦海的宽宏信念,现将神功的练习指南完全记录于此,任何人希望练就,以及以拯救沉沦于信息过载苦海的人为目的传授此神功不受任何限制。另外,本着众生平等和信息开放的信念,我就不另外接收关门弟子了。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停止Blogging至6月15日

我曾在Feed订阅数过百一文中提及过我将要参加一次被我父母和老师认为是很重要的考试,现在距离这个考试只有17天了,所以我准备直至这个考试结束前停止Blogging。这个期间我会通过用del.icio.us收藏网页的方式来对资讯类文章进行更新,所以希望IwfWcf's Blog的读者订阅我用FeedBurner烧制的Feed来查阅更新。如果有读者希望和我交流,在这段时间内还是可以通过留言以及发送电子邮件到我在侧边栏的"联系"Widget中公布的Email地址与我进行交流。

顺便很自恋地想看看各位读者能否根据本文中提供的信息推理出我的一些个人信息。补充提示,我住在广州。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

想要喝免费饮料?看广告就行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干过和我一样的傻事,我曾经尝试过去破解自动贩卖机来获得免费的饮料。不过随着长大后我明白道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盗窃行为后我就停止了这个幼稚的想法。不过你知道吗?现在在日本可以合法地从自动贩卖机处获得免费饮料了,只需要你观看一段30秒的商业广告。

coke_vending.jpg

据plasticbamboo报道,日本的自动贩卖机运营商Apex将会引入一套新系统,在自动贩卖机上向用户提供一个选项,只要用户观看了一段30秒的商业视频广告,自动贩卖机就会免费向用户提供纸杯饮料。并且十分有趣的是,广告播放时,自动贩卖机也同时开始倒饮料(呵呵,这样观看广告者估计会放心不少,只是我在想如果有人进行恶作剧那这杯饮料是不是就这么浪费了呢?)。另外,装饮料的纸杯身上也会印有广告(如图)。

apex-cup.jpg

Apex当前大概拥有35000台自动贩卖机,一般以70~120日元/杯的价格出售饮料。这套看广告免费得饮料的新系统将在今年六月在日本正式推出(via Ken)。

的确是个很有创意的广告模式啊,要是这种自动贩卖机设在中国的学校的话估计是一下课就得爆满,我可以预见到下课后抢占自动贩卖机位置的激烈程度将不逊于抢占打饭位置的程度......而且在一个星期后这部贩卖机如果还能供应饮料的话我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如果一个月后这部贩卖机还能完好无损(前提是此时已没有饮料供应)的话那我估计得承认奇迹会发生在我身边。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藏在笔帽中的纸

相信大家也曾遭遇这种尴尬,出外带了笔但要用来写字时却发现没有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带纸不太雅观和方便,反正我是经常遭遇这种情况的,去开级会或什么会议经常带了笔去准备需要时做一下记录,但事实是我经常只带了笔而忘了带纸,结果久而久之我现在连笔都经常忘了带......

pen_paper.gif

但我不禁感叹如果我有下面这种笔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如上图所示,这种独特的笔自带了纸,这些纸总长约61cm,藏在笔帽里。需要用纸的时候,就可以把纸拉出来(拉的方法见视频,如果你使用Feed Reader可能无法观看,如需观看请打开页面),非常方便(via Ken)。

这个笔的功能让我联想起了《Death Note》中夜神月将笔记纸片藏在手表中的方法,用的时候也许可以以此来YY一下......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YouTube被一个15岁的小孩耍了

YouTube-prank.jpg

相信大家对去年Google被一个15岁的小孩Thomas Vendetta利用Google News算法的缺陷投递了一条假新闻的事件还记忆尤新吧?当时Google恼羞成怒,将这个小孩用来投递的新闻网站i-newswire从Google News的聚合源里删掉了。但一年后的今天Google又被耍了,这次被耍的服务是YouTube。

澳大利亚佩思市的一位15岁的小孩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名义向YouTube发送了一份正式的签名表格,要求YouTube将电视喜剧系列The Chaser's War on Everything相关的数百个视频删掉。YouTube不但将这数百个视频移除了,还特地在检测到用户上传相关视频时,返回一个警告提示提醒用户停止上传这些视频,否则这些视频将会被删除。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是鼓励用户传播The Chaser's War on Everything相关视频的,因为它觉得这个喜剧系列可以帮助宣传它的频道(via Ken)。

不知道Google这次还可以迁怒于谁?即使Google想告这个小孩,估计和Microsoft一样,也会因无法找到FairUse4WM(一个DRM破解软件)的作者而不了了之吧?而且和上次机器算法的缺陷不同,这次完全是YouTube员工的失误造成的,而且这次失误不仅让Google丢尽了脸面,也让我更加担心我在版权与道德--YouTube的未来之路,一文中提及过的,YouTube如果在忙于删除侵权视频时不仔细进行审核很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以侵犯版权的名义来删除一些其它内容的视频(如政治、商业等因素所导致的)。

相信在爆出这么一个笑话后Google应该会开始重视这一点了,要不是以后YouTube可能就得成为恶搞乐园了。我在想如果我以CCTV的名义发给YouTube一份正式的签名表格要求删除“倾国倾城”活动的相关视频会不会成功呢?要是成功了Google 中国丢的脸可就更大了。

2007年3月16日星期五

Apple嘲笑Microsoft Windows Vista Wow 活动

The "Wow" Starts Now - Microsoft花了500万美元在Windows Vista "Wow" 活动中。

尽管Microsoft花费了如此巨额费用进行推官,但"Wow" 活动并没有取得多激动人心的效果。甚至Apple为了推广新的Mac OS X操作系统还用此开了个玩笑,说The "Wow" started 5 years ago(via Amit)。

这是Microsoft Windows Vista的广告

这是Apple Mac OS X的广告

IwfWcf:虽然Apple很喜欢嘲笑Microsoft,不过一说到市场占有率Steve Jobs估计也笑不起来了吧,估计这也是Bill Gates最喜欢用来反驳Steve Jobs的理由。尽管Apple的Fans可以很阿Q地说Apple是为艺术家而制造的,但我相信如果让Steve Jobs在“保持目前这种高端定位,但只有3.x%的桌面市场占有率”与“放弃高端定位,但获得9x%的桌面市场占有率(正是Microsoft目前的地位)”中选择,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那这个时候Apple的Fans们是不是就该成为Microsoft的Fans呢?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使Blogger的Feed按文章发布时间排序

新版Blogger(旧版Blogger的Feed排序方式是按文章发布时间排序的)对Feed的排序方式是最后更新的排在最前(也就是说你编辑一篇文章后这篇文章就将成为你Feed中的最新文章),这种排序方式有利有弊,利在于当你对一篇文章作出更新后你的Feed Reader可以知道你作出了更改,查看最新的更新。但弊在于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你发现了你以往文章中的一点小错误(诸如漏打字、打错字之类的),你很想更改,但又顾虑到更改后会误导读者,所以经常忍痛不改。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了。

Blogger默认的Feed地址是:

http://BLOGNAME.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如果你希望Feed更新按文章发布日期排列只需将Feed地址替换为:

http://BLOGNAME.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orderby=published

其BLOGNAME.blogspot.com改为你自己的Blog的二级域名即可(via GOS)。

如果你使用FeedBurner烧制了你的Feed那还可以更加灵活地变换源Feed地址来正确显示你希望显示的更新,可谓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强烈推荐IwfWcf's Blog的读者订阅我用FeedBurner烧制的Feed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继百度之后Google.cn也无法搜索"GFW"了

继前段时间百度不能搜索"GFW"后,今日Google.cn也无法搜索"GFW"了(via Ken)。不过与百度还可以通过种种破解方法(如搜索"GFW的"之类的关键词来搜索不同),Google.cn的过滤做得好多了......只要关键词包含"GFW"这三个字母就会出现如下提示:

google_cn_nogfw.gif

目前Google.com还是能正常搜索"GFW",但近期是否"GFW"会成为Google.com的GFWed关键词列表中的一项尚不可知,我搞个竞猜活动,大家来猜猜下一个不能搜索"GFW"的搜索引擎是谁(不包括因为搜索"GFW"导致被GFWed的搜索引擎,特指因为“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搜索引擎),暂时想到的竞选名单如下:Yahoo! 中国、搜狗、Windows Live Search、MSN(好像目前中国还保留着),大家如果想到别的欢迎补充。

竞猜时间为从现在起至下一个不能搜索"GFW"的搜索引擎的新闻出现时。本次竞猜纯属娱乐,因此不设奖品(IwfWcf:估计很多人因此将不参与这次活动)。

IwfWcf:欢迎大家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发表意见,我的猜想是这是否是两会中提出的加强网络文明精神建设的具体实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的管制?不过似乎中国已经没有多少加强的潜力了......

Update:补充一个目前暂时有效的方法,来自keepwalking:把GFW,换成GFW,半角改全角。

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

观看YouTube删除了的视频

"This video is no longer available due to a copyright claim by XYZ Inc." - 这是当你在YouTube上观看一个已经因为版权原因被他们从网站上移除的视频时的信息。

有时这个视频是难以获得的当所有者自己移除了这个视频,但它还是会出现在视频搜索结果中。YouTube也会删除一些色情或NSFW(Not-Safe-For-Work ,不适合工作)视频。

但还是有可能去观看这些被删除的视频的,就像Google的网页快照保存一个网页的复制版本,YouTube也有一个“视频快照”服务器保存他们所有视频的复制版本,即便当他们已经从YouTube的网站上撤下(IwfWcf:否则怎么叫视频快照呢?)。

要重新观看那些被删除的视频,只需要提供YouTube上这个视频的ID(包含在这个视频的URL中)给Youtube Infamousx,这个服务会找到那些从YouTube上被删除的给你 [via GHacks.net]。

这个服务在YouTube将视频从服务器上彻底删除时将不能起作用(IwfWcf:你可以将前文的删除理解为撤销搜索结果以及对视频页面做处理,但视频仍然存在。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服务又似乎不能叫视频快照了)。

IwfWcf:这是我翻译的Amit的一篇名为《YouTube Removed a Video ? Watch It With Deleted YouTube Video Viewer》的文章,之所以要翻译这篇文章可不是要鼓励大家作一些不法的事情哦(别想歪了,我是指版权的问题),只是因为我在版权与道德--YouTube的未来之路中提到过,YouTube现在会将一些并不具有版权问题而被投诉的视频误删,因此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真相。好好利用这项服务吧。

Update:补充了NSFW的说明

2007年2月28日星期三

Feed订阅数过百

这是我开博以来第一次Feed订阅数过百,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Blogging的动力。不过很遗憾的是3个月后我将要参加一次被我父母和老师认为是很重要的考试,因此可能这段时间的更新的频率会下降,但为了保证文章质量我将不会为更新而更新,希望各位理解。

好像在我采取某些强制措施(指修改头信息使浏览器只能侦测到我用FeedBurner烧制的Feed,以及修改css中的feed部分代码使页面下方的订阅帖子只出现在post中和订阅代码部分只提供FeedBurner订阅)之后我的Feed订阅数呈阶梯状上升(当然,还要归功于Google现在会主动返回订阅服务的订阅数,Google的订户占了我所有订户的42%)。

这么做的原因一来是方便我统计Feed的信息,二来是FeedBurner包含了我的每日del.icio.us列表,我希望能和读者一同分享一些我觉得不错的文章或有趣的文章。因此我希望如果是通过http://iwfwcf.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http://iwfwcf.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alt=rss来订阅的朋友订阅我的FeedBurner烧制的Feed。当然,如果你不希望看到我的每日del.icio.us列表你可选择订阅http://iwfwcf.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http://iwfwcf.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alt=rss这个BlogSpot的默认Feed。

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

2007情人节 各大网站logo

今天是情人节,我对情人节是没什么感觉的(因为我没有女朋友),而且恰巧明天我就要开始离开网络的一周了,所以心情也不怎么好。但还是要祝IwfWcf's Blog的各位读者情人节快乐,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这个星期如无意外我是不能继续Blogging的,所以在这里先祝各位春节快乐

先来看看Yahoo!前天就放出来的情人节logo:

mhvday.gif

这个是针对没有安装Flash插件的用户的静态图片,官方地址为:

http://us.i1.yimg.com/us.yimg.com/i/mntl/ww/07q1/mhvday.gif

mhvday2.gif

动画版的地址:

http://us.i1.yimg.com/us.yimg.com/i/mntl/ww/07q1/mhvday.swf

百度今年的两只小熊感觉很温馨:

slogo_07qingrenjie.gif

和抓虾的两只小虾类似:

zhuaxia_vday_07.gif

Google还没放出07年情人节的logo,06年好像也没有放,下面是05年的:

valentine05.gif

按照其官方路径及文件名,如果今年有,应该会是(有的话下面会显示):

valentine07.gif

via Ken

2007年1月28日星期日

扫雷的世界记录

没错,我说的就是Windows上的经典游戏“扫雷”。想必每位Windows用户都应该玩过扫雷的吧?我在信息技术课以及OI兴趣班时都经常会用扫雷来解闷,不过十分丢脸的是我至今未能理解扫雷的游戏规则,初级仍未破过,看到众多牛人的记录不禁十分惭愧。

扫雷最原始的版本可以追溯到1973年一款名为“方块”的游戏.这之后,“方块”被成功改写成了游戏 “Rlogic”.该游戏后来作为1985年推出的MS-DOS的系统游戏出现.在“Rlogic”里,玩家的任务是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为指挥中心探出一条没有地雷的安全路线,如果路全被地雷堵死就算输.两年后,一个叫汤姆·安德森的人在“Rlogic”的基础上又编写出了游戏“地雷”,由此奠定了现代“扫雷”游戏的雏形.

高级:38.589秒,纪录的保持者是迪昂·提乌(DionTiu),在去年5月9日创造的.这段游戏的视频可以在YouTube.com上观赏

中级:10秒,由美国玩家MattMcGinley保持

初级:1秒,世界上很多人达到了这一点.在1秒的时间里完成初级的扫雷,据测算概率在0.00058%至0.00119%之间,点四个角的可能性最高(扫雷不是有10个雷的吗?就算改设置改成只有4个,我想问他们是怎样做到1秒点4个角的?看来是我等用低级鼠标者无法领会的境界啊)

via cnBeta.COM

不知道各位的记录是多少呢?Show出来看看,反正有我的垫底记录来安慰你的自尊心。

硅谷得改名叫“铪谷”?

纽约时报的报道,Intel和IBM周五不约而同地宣布他们在微处理器设计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摩尔定律将继续有效。他们都将使用铪合金来代替已经使用了40多年的二氧化硅来作绝缘层。这是不是说硅作为半导体工业的代名词即将结束了,或许将来硅谷得改名叫“铪谷”?

via Solidot

2007年1月27日星期六

Australia Day花絮图片(Google Maps专题)

今年的Australia Day因为有了Google和Microsoft的参与汇集了世界的目光,Google Earth的娱乐/宣传前景值得看好啊。啥时候咱国庆节也有这种待遇,不过严重怀疑是否会造成流血惨剧,那Google Maps上的图片......好了,YY结束,大家看图

gm_zoobondi1.jpg

昨天介绍的"澳大利亚痴情男利用Google Maps示爱"只是澳大利亚人为了迎接Google的拍照飞机而做出的其中一个例子。smh放出了最多相关的图片,从这些图片里,大家可以看到澳大利亚人充分发挥了想像力,试图让自己出现在Google Maps上面;而Google这次宣传活动也已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了悉尼的城中盛事。比如上图,就是澳大利亚的一本男性杂志Zoo magazine在海滩上所做的广告。

gm_bondisand.jpg

连澳大利亚旅游局也聘请了沙雕专家创作了"Australian.com"字样的作品

gm_bondihicks.jpg

国际特赦组织趁机呼吁释放David Hicks

Verity-for-Balmain2.jpg

工党候选人乘机拉票......

gm_parksos.jpg

SOS Print and Media公司的员工Ian Stephenson奉老板之命来帮公司做广告,但这似乎有点太小了=.=

更多图片请进入smh观看

via Ken

下一次Google Maps(Google Earth使用的卫星图片是否和Google Maps一样?)的卫星图片更新的时候大家注意特别留意澳大利亚哦,可能能发现图片上的人哦,到时候希望大家告诉我,共同分享乐趣,估计这是Google Maps上最清晰的卫星图片了

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关于BlogSpot中的"Spot"

昨晚重新看《Prince Of Tennis》的时候发现了一点有趣的事情,不知道是巧合还是?

在《Prince Of Tennis》中有一个叫Ibu的选手可以用一种连续交替打出上旋球和下旋球的方法来达到让对手的手臂在一瞬间失去力量,陷入一种暂时麻痹的状态。而这种“瞬间麻痹”的英译就是"Spot",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吧,想想BlogSpot在今年的两次被封应该就可以明白了。

看来BlogSpot的霉运和名字有点关系啊,呵呵。

版权声明:本作品作者为IwfWcf,首发于IwfWcf's Blog,转载请遵循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许可协议并注明出处。